5月9日晚,驻沙特大使陈伟庆应邀出席沙特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阿拉伯统一索引中心举办的中国——阿拉伯文化关系视频研讨会,就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文明对话、文化教育合作、青年交流等问题进行交流。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副馆长宰德、阿拉伯统一索引中心主任米斯奈德以及来自科威特、伊拉克、黎巴嫩、约旦、利比亚等国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陈伟庆发言和答问实录如下:
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副馆长宰德博士,
阿拉伯统一索引中心主任米斯奈德博士,
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首先,我对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长期以来致力于促进中沙、中阿文化交流合作表示敬意。很荣幸应邀参加今晚的研讨会,与大家共话中阿文化交流合作。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面对疫情,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患难与共,相互支持。中国人说,“团结就是力量”。阿拉伯谚语说,“合作方能无畏”。疫情像一面镜子,凸显了牢固而紧密的中阿关系,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拥有共同的特点,比如:我们都将人民生命健康放在优先位置,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顺境中携手前行,逆境中相互扶持,是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共同的优秀基因。
疫情使我们必须保持社交距离,但我们的心灵更加接近,思想交流更加密切。我们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中阿文化关系交流,回顾过往,关注当下,展望未来发展,探讨推动中阿文化交流的方式方法和路径,很有意义。
议题一: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之间的文明、文化交流对于加强中阿关系、促进阿拉伯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对话与和谐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历史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包含能够被传承和传播的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
中国人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不同民族、国家都有其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世界因文明的多样而精彩,文化是国家、民族的名片。从这个角度看,不同国家、民族通过文化交流增进了解,相互欣赏,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到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历史上,我们的祖先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近现代经受了类似的苦难,在当代也都面临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文化交流对中阿关系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高兴地看到,中阿文明以其各自独特魅力在当今世界交相辉映。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张骞于公元前139年、前119年两度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通往中亚、西亚的古商道,即闻名遐迩的陆上“丝绸之路”。公元651年,奥斯曼哈里发派使者通过这条通道来华,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通过这条路,双方取长补短,交流各自的发明创造,促进了双方科技发展。公元960年前后,阿拉伯天文学、数学和医药学传入中国,阿拉伯的乳香、没药、丁香等名药同时走进中国。阿拉伯语言文字随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我参观沙特国家博物馆,看到其中的一则介绍,15世纪阿拉伯语有了中国版的书法艺术。
7世纪到13世纪,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首先传到阿拉伯,中国的丝织、瓷器、医药学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再通过这里传到欧洲。由此可见,历史上,中阿文明交流的意义不仅限于双边,而且惠及世界。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继承古丝路精神,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近现代,中阿社会各自经历了深刻而又复杂的变革和转型,实现了民族独立,在传统友谊的基础上围绕文学、教育、艺术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中国翻译大量阿拉伯文学作品,中阿双方互派留学生。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最早成立了建立了阿拉伯语专业,阿拉伯语在中国首次进入高等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先后建交,双方文化交流取得长足进展,双方签署文化合作协定和执行计划,举办文化周、文化年、电影节、画展、研讨会等丰富的文化活动。
进入21世纪,中阿文化交流进入新时期。2001年中阿友好协会诞生;2004年成立的中阿合作论坛,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个更宽广的平台,论坛项下设有包括中阿文明对话、典籍互译、中阿互办艺术节、文化部长论坛、旅游论坛在内的多个人文合作机制。
2018年7月,习近平主席出席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宣布中阿双方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文明文化交流促进双方人民间的了解和友谊,为中阿关系长远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议题二:国际文化奖项对促进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思想家、学者和青年之间的知识和文化和谐的作用。
中沙建交30年来,中沙关系携手同行,行稳致远,助力两国共同发展。近年来两国人文、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取得长足发展。
2019年3月穆罕默德王储访华期间,宣布设立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王储文化合作奖,这体现了沙特领导人对中沙文化交流的高度重视。中方欢迎王储殿下的这一倡议,希望该奖项将有助于中沙文化交流和研究、阿拉伯语和汉语书籍互译,以及艺术、文学和知识方面创新作品。
阿卜杜拉国王世界翻译奖、扎耶德图书奖等重要的奖项,有力促进了阿拉伯国家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来自北京大学的仲跻昆教授曾获得以上两个奖项。2014年,第四届阿卜杜拉国王世界翻译奖在北京举行。我的老师朱威烈教授也受到过埃及、约旦等国家的表彰。
2005年,中国设立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旨在表彰在介绍中国、翻译和出版中国图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外国翻译家、作家和出版家。来自沙特、埃及、约旦、黎巴嫩、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的作家、翻译家曾获得该奖项。
议题三:文化机构在中国和阿拉伯人民之间建立文化桥梁的作用。
2017年3月,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图书馆北大分馆正式落成,萨勒曼国王出席启用仪式,并接受北京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它是该图书馆在非阿拉伯地区设立的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分馆,是中国与沙特两国友谊的象征。建立以来,北大分馆为读者提供丰富的阿拉伯图书资料,促进北京大学及其他高校的阿拉伯语教学和中东研究,为推动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全面对接,共筑两国人民友好发展的桥梁,加强中阿文明交流互鉴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有关高校与阿联酋、阿曼等国合作,分别设立了扎耶德阿拉伯语与伊斯兰研究中心、卡布斯苏丹教席等文化机构。
中方也高度重视对阿拉伯国家文化合作,中国的孔子学院已进入12个阿拉伯国家,我们也期待沙特的首家孔子学院早日成立。
中阿合作论坛2004年成立以来,对双方人文交流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中阿文明对话、互办文化节等机制活动顺利开展,典籍互译、中阿数字图书馆等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议题四:中国的阿拉伯语教学和阿拉伯世界的中文教学。
先知穆罕默德说,“求知哪怕远在中国。”我刚才也介绍了阿拉伯天文、医学等传入中国的情况。中阿交往史是相互学习的历史。如今,中阿经济互补,拥有相同的人文精神和原则。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联系中阿、中沙人民的纽带。我们鼓励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青年学习对方的语言,他们将成为未来中沙、中阿关系的建设者。
目前,中国有几十家高校开设阿拉伯语专业。截至2019年年底,孔子学院总部已与12个阿拉伯国家合作建立18所孔子学院、5所孔子课堂。
2019年2月,穆罕默德王储访华期间宣布在沙特推广中文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沙特多家高校、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与中方商签了成立孔子学院的协议。
中方高度重视同沙方开展汉语教学合作,已派出多名教师在沙特著名高校教授汉语,并将继续根据沙方需求在师资、教材、开设孔子学院等方面提供支持与协助,欢迎更多沙特青年赴中国留学。
议题五:中国和阿拉伯青年之间的文明交流。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也是中沙、中阿友好的未来。我们要为双方青年加强交流创造条件。在这方面,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已经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以图书馆北大分馆为媒介,为中国青年了解阿拉伯和沙特历史文化创造了条件,设立了中沙青年学生交流互访机制,我对此再次表示赞赏。
我出任驻沙特大使一年来,接待了多个来沙访问的中国青年学生代表团,其中就包括应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邀请访沙的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团。
中方高度重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青年交流,利用中阿合作论坛平台,邀请阿拉伯国家青年、汉语学生代表团访华。不久前,我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北大阿拉伯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用阿拉伯语录制的为沙特抗击疫情加油的视频,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专业学生的阿拉伯语书法作品。我们将继续努力促进中阿青年交流,为中阿关系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议题六:高校在促进科学交流中的作用。
大学是人类智慧和知识的集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高校已经在语言教学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越来越多的阿拉伯留学生在中国高校学习,阿拉伯国家的高校对中国学生的吸引力也在快速提高。中阿学生在对方国家不仅学习语言,也学习各类科技专业。中方也依托高校等为阿拉伯国家举办科技和管理培训班。设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为双方人员培训、智库交流等提供支持。
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认识到,加强在公共卫生安全、传染病防控、治疗和药物等领域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疫情带来全球范围远程视频会议、网购和网上学习等新业态、新场景的广泛应用,5G、AR、VR和AI等新技术加速发展。这些都是中阿双方在未来应加强合作的新领域,也为双方高校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
历史上,阿拉伯人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和文化,在数学、医学、文学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时间间上连接了古、近代,空间上沟通了东西方。我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接触阿拉伯历史和文化,工作后在一些阿拉伯国家常驻,对阿拉伯文明和文化有了亲身感受。阿拉伯文化的魅力体现在文学、书法、建筑等方方面面,我来到沙特后,先后走访了德拉伊耶、吉达老城、欧拉、阿赫萨绿洲等历史古迹,读了沙特作家的著作,进一步了解了阿拉伯半岛的文化。在与沙特和阿拉伯人民的接触中,我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好客,开放包容,以及对中国的友好情谊。我想,中沙、中阿友好是根植于历史的宝贵财富,需要世世代代传承和发扬下去。
不同文明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因为只有存在多样性,社会才会生发活力和竞争,多元主体之间才会有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契机,才能互为取长补短。特别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文明多样性才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才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难题的文明途径。
今年是中沙建交30周年,我们团结协作、共同抗疫将成为两国关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疫情之后,我们的友谊将更加深厚,人文交流将更加密切。
感谢各位发表的真知灼见,期待今后有更多机会与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