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陈伟庆大使应邀出席沙特知识研究与交流中心举行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视频研讨会第四场讨论会,就中国抗疫成功经验、中沙合作与展望、中国复工复产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并就抹黑中国抗疫努力的“政治病毒”进行了解析和批驳。知识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叶海亚、阿卜杜拉国王世界宗教与文化对话秘书长穆阿玛尔、费萨尔国王专科医院免疫缺陷科主任穆宰尼以及中心学者达菲里等出席。有关发言实录如下:
第一部分:沙特与中国:成功抗疫
主持人提问:中国从疫情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是什么?世界如何从中受益?
陈伟庆: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黑天鹅事件,谁也没有预料到。如何应对,考验各国的能力和智慧。
如果说中国的经验,我认为有两条:
一是基于科学认识的举国动员。疫情发生后,在习近平主席领导下,中国政府和人民团结一心抗击疫情,作出巨大牺牲,经过2个多月艰苦卓绝的奋战,基本控制住了疫情蔓延。
中国有句古语,“有志者,事竟成。”中国抗疫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政府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对武汉进行封控,全国人民也都自觉居家隔离,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集全国之力紧急建设临时医院,增加6万余张床位,调集42000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克服困难恢复和提升医疗防护物资生产。人民支持政府的防控措施,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也是中国抗疫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用世界卫生组织的话说,这就是“全政府、全社会”的组织、动员和响应,也是我们今天在沙特抗疫中所看到的。
二是基于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合作。中国始终保持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自1月3日起,中国开始向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及时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向全球分享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中国的抗疫工作为世界赢得了时间,提供了经验。我们得到沙特和其他很多国家和组织的援助。我们也在疫情初步得到控制后,尽自己所能向国际社会提供帮助。截至4月25日,我们已同150多个国家举行了80余场卫生专家视频会议,向沙特等16个国家派遣18支医疗专家组,中国迄今已公布6版防控方案和7版治疗方案,与各国分享经验。我们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捐赠了医疗防控物资。我们克服困难复工复产,为各国提供急需的医疗物资,过去一个月,向世界各国出口超过200亿只口罩、1亿件防护服、7亿多双外科手套。
在此方面,中沙立场完全一致。沙特作为二十国集团主席国,在倡导加强国际团结合作,支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多边机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相信,只要国际社会团结协作,就能共渡难关,战胜疫情。
我们不讳言,此次疫情防控暴露出中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短板,我们正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行完善。
第二部分:沙特与中国:经济合作与文明融合
主持人提问:在“一带一路”倡议和“2030愿景”框架下,沙中合作前景广阔。您如何看待疫情背景下两国合作的前景?
陈伟庆:我到任一年来,一直在思考中沙合作的基础和前景。这次抗疫合作,给我更多的感触。
中沙领导人都有以人民健康安全为优先的执政理念,都有团结互助、命运与共的外交原则。
中国发生疫情后,萨勒曼国王第一时间表达慰问和支持,沙特政府和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当前沙特也面临疫情的严峻挑战,中方同样坚定支持沙特抗疫努力,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根据两国最高领导人的重要共识,中国在防控救治技术层面与沙方进行专家交流;在物资层面向沙方提供援助和采购便利。
最近中国华大基因公司与沙特签署的合作协议,可以印证我的上述观点。这个项目将大幅提升沙方病毒检测能力,尽早发现和切断传染源,对防控疫情至关重要。这体现了沙特领导人和政府确保人民健康安全的决心,我深表钦佩。这个项目也体现了中沙合作的力量。我曾去宾馆看望先期抵达的华大基因技术人员,他们都是年轻人,有几位在武汉连续工作了两个多月,本应休整,但他们还是来沙特了。我同这家公司的高层联系,请他们一定要克服困难。他们做到了,我很欣慰,也很感谢。危难凸显本色,“合作方能无畏”。中沙站在一起,共同战胜困难。
中沙都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但两国合作的基本条件、基本因素没有改变,互补、互利的特质没有改变,而且双方在抗疫中所坚持的共同原则和患难真情赋予未来合作新的支撑。正如您所说,在“一带一路”倡议和“2030愿景”框架下,中沙已有坚实的合作基础,未来前景更加广阔。我们在维护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方面有共识,疫情后两国在卫生健康领域和新技术、新业态方面的合作会加快。我相信,中沙合作定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第三部分:新冠肺炎与人文合作未来
主持人提问:您在上次会见时谈到了“政治病毒”,您提到“政治病毒”基于狭隘的利益考虑和偏执的歧视观念,我认为它源于种族主义和文化优越。您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避免“政治病毒”的延续,特别是疫情之后的时期?
陈伟庆:正如我刚才所讲的,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都是病毒的受害者。我们在同病毒战斗的时候,也把其他国家看作我们的战友,同国际社会保持密切沟通,分享信息和研究成果。疫情应该让各国更团结,而不是相互指责;应该让各国政治家更多地考虑本国和世界人民的健康安全和共同利益,而不是用作选举和政治操弄的筹码。
我想举几个例子:
一是关于病毒起源。这本是一个科学问题,应该由科学家和医学专家通过科学严谨的研究来得出看法,而不是由政治家来仓促回答。现在主流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源于自然。我可以简单罗列一下这一结论的来源,其中有世卫组织的报告,有来自德国等的26名国际知名科学家今年2月在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的声明,有3月中旬瑞典等科学家在《自然医学》杂志发表的论文,等等。我们反对出于政治目的选择性地忽视有关专业意见。
二是关于病毒命名。武汉是首个报告新冠肺炎病例的地方,但历史上,病毒首次发现地往往并非来源地。艾滋病毒(HIV)是如此,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也是如此。为避免污名化,世卫组织于2015年出台人类传染病和病原体命名相关建议,指出应避免使用地名、国名和人物、动物名称及可能引发恐慌的概念,这也是基于对包括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疾病命名的不好例子进行反思作出的。首先报告病例,更不是病例所在国家和人民的“原罪”,相反,是他们用自己的牺牲为人类战胜病毒作出的贡献,应该得到同情和尊重。
我想说,在疫情面前,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理性、合作。
答问环节
专家学者提问:中国认为应如何恢复全球经济稳定,避免经济衰退,维持全球工业和供应链稳定?
陈伟庆:当前,疫情仍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各主要经济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全球生产和供需能力下降,对全球供应链的正常运作带来了挑战。
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今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但随着疫情防控成效不断显现,复工复产进度加快推进,3月份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包括工业、服务业、投资、社零和进出口,降幅都是大幅度收窄,呈现改善趋势。目前,中国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正有序恢复,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比上月回升16.3个百分点。从中长期看,中国产业基础比较好,配套能力比较强,劳动力比较充裕,人力资本不断积累,还有物流、交通设施等效率都比较好,这些能够有效支撑经济持续增长。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全球化时代,各国命运相连、休戚相关,要恢复全球经济,维护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我认为首先是要有信心。特别是面对困难时,“信心比金子更宝贵”,我们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战胜暂时的困难。其次,要加强团结合作。为应对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各主要经济体应在合作抗疫基础上,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努力维护全球供应链的平稳运行,尤其是保障防控疫情的医疗物资供应链。第三,要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国际多边机制发挥更大作用。3月26日萨勒曼国王主持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特别重要。会议就国际合作抗疫、稳定世界经济达成重要共识。面对疫情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各国应该联手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要实施有力有效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方愿同沙方继续加强此方面合作。
当前,中国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将继续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生产生活秩序的全面恢复,同时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为稳定世界经济发挥中国的建设性作用。中国也将积极推动各方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着眼“后疫情时代”,采取一切必要举措,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在风雨之后早日迎来彩虹,实现更加平衡和可持续增长。“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相信疫情过后,我们将迎来更大的进步和发展。